熒光分光光度計發展曆史
熒光分光光度計發展曆史
熒光現象最早被西班牙內科醫生、植物學家Nicolas Monardes在1575年發現並記錄下來。1845年,John Frederick Willam Herschel觀察到奎寧受日光激發產生熒光的現象。此後科學家們陸續發現更多的熒光材料和溶液,但對“如何產生熒光現象”的問題卻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。直到1852年,Stokes用自製的分光計觀察到熒光波長比激發波長稍長,確定了有些物質在吸收光能後重新發射出不同波長的光,從而提出了“熒光”這一術語,並指出熒光是光發射現象,而小是光的漫射所引起的。此後,對熒光現象的研究和解釋日益增多,熒光分析法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分析測試手段。
熒光分析方法的發展與熒光儀的發展密切相關。然而,熒光儀的發展僅有幾十年的曆史。1928年,由Jette和West共同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光電熒光計。1948年,由Studer推出了第一台自動光譜校正裝置,直至1952年才出現商品化的校正光譜儀器。近幾十年來,熒光儀器隨著激光、微處理機等新技術的引入得到迅猛發展,不斷研製出了各種功能新穎的熒光分析儀器,從最初的手控式熒光分光光度計發展到自動記錄式熒光分光光度計、再到由計算機控製的熒光分光光度計;從最初的未校正光譜到帶可校正光譜的熒光分析儀。分析工作者隻需將處理好的樣品放進熒光分光光度計內,即可得到所需的譜圖及數據,操作更加方便、快捷。儀器製作上亡的這些革新,不僅方便了分析工作者,也必將促進熒光分析法的更快發展。
來源:http://www.thisplaceiknow.com/ 編輯:admin
- 相關資訊
- 上一篇: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等光譜分析儀器的結構和組成
- 下一篇:激發光譜與發射光譜